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隆回县高平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文件名称: 隆回县高平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统一登记号:
索引号: 2 发文编号: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公开责任部门: 高平镇
发文日期: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生效日期 : 有效期:

隆回县高平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发展背景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四章 对象范围

第五章 建设任务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附件

文本编制:孙尚荣 项目设计:钱垂华

数据提供:钱垂华 审 定:钱先武

第一章 前言

一、编制规划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以工代赈是国家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编制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搞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以工代赈建设工作,将极大地改善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目前"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镇、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好今后五年内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根据县政府《关于抓紧编制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精神,围绕《高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及建设重点,围绕我镇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结合高平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范围涵盖全镇52个村。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编制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二章 发展背景

(一)十一期间的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高平镇在国家、省、市、县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一重点,坚持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眼近期解决温饱、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展以工代赈建设。我镇共批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个,计划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3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涉及交通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至2009年底,全镇累计完成以工代赈投资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地方配套10万元(群众无偿投劳折资9万元)。新建和改建公路65公里,其中村级道路路基改造50公里、新修村级道路5公里,新建桥梁6座;水利建设方面,新建渠道21公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2处,其中引水工程35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并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2080亩。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镇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全镇GDP达到12693万元,农业总产值9082万元,粮食总产量3154万公斤,财政收入1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元,农民人均产粮415公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5000人减少到3900人,绝对贫困面由38下降到30,全镇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

(二)"十一五"期间以工代赈的具体做法与基本经验: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以工代赈计划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严把"四关"。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把好项目关;严格资金拨付制度,把好资金关;加强监督检查,把好工程质量关;每个单项工程结束后,都要对工程量和资金运作

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结论,严把审计关。

(3)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四结合"。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与其它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坚持改善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三)高平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高平镇位于隆回县东北部,距隆回县城65公里,与新邵、新化接壤,交通便利。全镇156.6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800米,下辖52个行政村(居)委会、5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万人。全镇耕地总面积47548亩,其中水田44333亩,旱土3215亩;林地总面积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其可退耕还林面积达2.3万亩。

纵观全镇自然经济现状,综合分析镇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位于半山区半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开发利用颇具潜力。

二是境内气候温和湿润,无环境污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1185小时,年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480毫米,无霜期230天,地下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硒,境内工业少,农产品、水资源无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富硒无公害农业,如富晒优质水稻、金银花、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种植业。

三是传统特色产业颇具潜力,境内有丰富的楠竹资源和传统特色产业皮革制作与酿酒技术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四)制约高平发展的因素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镇财政困难,扶贫资金严重不足。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几项衡量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在全县排序均处于较后位次。扶贫资金太少,农村贫困人口需解决的问题太多,简直是杯水车薪。

(2)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一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水利设施落后,缺乏骨干水利工程支撑。现有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因建设年限早、工程设施老化、配套性差以及水毁淤积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利用程度较低,灌溉效益低下。河道治理率低,防洪能力差。全镇除部分险段得到小范围治理外,大部分主流、支流及其它流域河道基本上因资金短缺未能建防洪河堤,防灾抗险能力低。再次,山地多、川塬地少,耕作模式落后,农业投入产出率低。

二是结构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地表水资源紧缺,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有8个村、3.5万人及近0.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且政府所在地的高平居委会的自来水、生活用水都是河水,无净化设备。

(3)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增长质量和效益低,脱贫难度大。在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未形成,现有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就业承载能力低,发展缓慢,镇财政收入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4)科技人员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返贫率居高不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艰巨。

(6)市场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十二五"期间以工代赈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工代赈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工代赈建设的总体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手段,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保障,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尽快改变全镇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迈进,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总体战略

尽快改善全镇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稳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镇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自然村组通农机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全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全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以上,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主要原则

(1)坚持因地质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各片各村的具体情况,适当的调整部署,突出传统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以支撑高平产业发展,形成竟争力。

(2)坚持合理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于村要建设的项目,政府从全局统观,根据所在村筹资筹劳的情况,引导合理安排项目,以避免项目建成,却欠下债务。

(3)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以工代赈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的原则。发挥政府在以工代赈建设中的管理、监督作用,明确好各村项目建设责任,协调各村利益,发挥各村相互配合、支持作用,达到双赢局面。

(5)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在以工代赈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合力。

(四)发展目标(2011—2015年)

(1)、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989万元,年均增长10%。

(2)、财政收入实现1200万元,年均增长13%。

(3)、农业总产值达到8790万元,年均增长7%。

(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2元,年均增长9%。

(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86万吨。

(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公顷,年均增长5%。

(7)、农村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34∶21。

继续加强交通、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流域治理,加快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巩固扶贫成果,增强镇村财力,群众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全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以上,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第四章 对象范围

以窝山、刘家、杏升、雪界、综合改造农田5000亩,修建村组公路8公里;以大田、大石、三星、回小、凤形、前寨成片改造农田5000亩,人饮工程受益5000人;以小坳、其坪、石梅、石脚、综合改造农田5000亩,受益人饮工程8000人;以城区、大江、金凤山、富延综合开发,打通环城路区10公里;龙山综合开发,水库除险加固2座,人饮工程受益2000人;白地、白泥坪修建村组公路3.5公里,排灌渠8条3500米、耕作道3条3500米、机耕道2200米;里湖综合开发排灌渠6条4500米、耕作道4条2000米、机耕道2条3600米,村组公路4千米,人饮工程3000人受益。以这些地区综合成片开发,以带动高平经济发展。

第五章 建设任务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1)现状:高平镇境内河溪少、流量小,每到枯水季节,农田灌溉用水十分紧张。原有蓄水工程大多数灌区均未配套或配套不齐,沿河漫灌,水的利用率低,影响农田抗旱能力。且现有的小型水库12座,由于建设时缺乏资金、技术,土法上马,运行时间长,严重老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亟需治理。

(2)目标:以改善全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实施渠道、集雨节灌、现有水利工程的改造配套和堤防建设等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稳产高产农田,提高防灾抗险能力,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规划"十二五"期间对现有山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维修改造水渠8条,河坝4座。

(3)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4)效益:上述工程的实施,可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改善灌溉面积6500亩。

(5)、资金筹措:计划总投资182.05万元,需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地方配套(含行业配套)92.05万元。

(二)乡村道路

(1)目标:以提升改造为主,根除病段,打通出口路、断头路,连接自然村组之间的农机路,打造通畅、高效、快速的镇域公路网,提高公路通达程度,实现全镇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向自然村辐射。重点解决贫困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受阻的问题。计划新建、改扩建公路191.5公里,修建桥梁9座。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计划共需资金6370万元,需以工代赈资金3185万元,地方配套3185万元。

(4)措施和办法: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支持和投入;

二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村、组道路采用"一事一议"办法,解决土石方及民工能做的事情;

三是通过优化设计,坚持科学施工,严格(质量、安全、技术)管理和严格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造价。

(三)人畜饮水工程

(1)目标:以改善全镇人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引水、提蓄水、集雨蓄水等工程措施,基本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需建蓄水工程9处,铺设管道19300米及完成配套辅助工程。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总投资27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35万元,地方配套135万元。

(四)片区综合开发

(1)目标:根据以工代赈项目落实到村、覆盖到户的特点,围绕培育高平特色、主导产业,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之路,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村进行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7处,让受益人口成片,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

(2)项目:见第八章附表。

(3)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89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75万元,地方配套4475万元。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镇计划实施扶贫以工代赈建设项目,预算总投资7887.05万元。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2项,投资92.05万元;乡村道路建设工程项目191.5公里,桥梁9座,投资318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9处,投资135万元;片区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7项,投资4475万元。 

二、资金来源

鉴于高平镇财政十分困难,群众收入水平低,扶贫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筹措,建议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资金全部由国家和省、市、县予以扶持解决。同时,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当地农村基础工程建设,以弥补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充分认识以工代赈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贫力度,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发挥效益。

(二)资金保障。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在争取国家、省、市、县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镇财政要按投给我镇以工代赈资金总额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匹配部分按时足额到位。信用社要积极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三)组织保障。成立"高平镇‘十二五’扶贫以工代赈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以工代赈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主要项目设立项目指导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技术指导工作。

(四)体制机制保障。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角度出发,做到扶贫思想不松,扶持力度不减,工作热情不变。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到转变职能、规范管理,从思想方法的适应性到工作方法多样化,在"扶真贫、真扶贫"的过程中接受人民群众、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五)严格建设程序。建立完善以工代赈项目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动态情况,认真做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严禁挤占挪用以工代赈资金、侵犯农民利益、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六)规范资金管理与使用。以工代赈资金是专项扶贫资金,要进一步完善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制度,对以工代赈资金实行专项管理,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增强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面向市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使一部分贫困农民转入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区域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第八章 附件

1.高平镇以工代赈基本指标"十二五"规划表

2.高平镇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表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 隆回县人民政府 承办: 隆回县数据局 (电话:0739-8242461) 网 址: www.longhui.gov.cn
湘公网安备:43052402000128号 备案号:湘ICP备20005264号 网站标识码:4305240029 地址: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桃洪东路450号
主办单位:中共隆回县委、隆回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隆回县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