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一)发展成就
基本农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几年来,共改造农田500亩,其中中低产田改造300亩、投入180万元进行土地综合整理开发。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稳定增加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横板桥镇是隆回县水利条件较差的乡镇,特别是原罗子团乡区域更是干旱死角,严重缺水,因此,我们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抓。5年来,硬化山塘32口,硬化水渠12000米,完成4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8万亩。
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已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几年来,我镇共修建、硬化改造县乡村公路98.78公里、新修桥梁2座、总投资达到2870万元。共投资860万元新修沙石公路250公里,大大改善了全镇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体效益,活跃了城乡物资流通,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加强饮水工程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是我镇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基础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年为贫困村新建自来水6处,解决了0.3万人和1.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此外,投资230万元进行城镇开发,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
通过以工代赈的投入与扶持,我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040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3元,为改变我镇的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政府的关怀,深深地启发和教育了贫困村的干部群众,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创业精神,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基本经验
2、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以工代赈扶贫政策。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认真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资金投向,结合镇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十一五"规划。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明确项目单位落实责任。充分发动村组贫困群众参与地方项目建设。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资金专款专用。
3、建章立制、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明确资金使用重点,实行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贫困村倾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督机制,杜绝了专项资金被挪用、截留、挤占等现象,保障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
(三)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镇村道路及人畜饮水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2、明确责任,加强配合
3、合理安排,量力而行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项目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安排,综合平衡。做好评估和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科学可行,对项目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建立项目库,并作为落实以工代赈建设任务、申请立项、投入资金和检查、验收、评估的主要依据。
4、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在项目选择时,做到三个确保:确保项目工程质量、确保长期发挥效益、确保致富一方群众。在规划项目实施中,突出 "工"和"赈"的本色,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并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时,注意把握农民对自身直接受益基础设施建设的义务与负担的政策界限。
5、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注重"连片开发、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提高规划项目的实施率,增强规划的严肃性。
(四)目标
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和片区综合开发。
三、对象范围
以横板桥镇"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村为重点,合理解决罗子团等20个村干旱死角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柳山等10个村的灌溉用水及全镇范围内不通硬化公路的村组。
四、建设任务
(一)农田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13处,其中改造或维修渠道11处,维修山塘2处。具体项目见规划表。
(二)乡村道路。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18个,其中硬化或新建公路项目16个,新建桥梁项目2个。具体见规划表。
(三)人畜饮水。
新建人畜饮水项目10个。具体见规划表。
(四)片区综合开发。
片区综合开发项目7个,其中集中供水工程项目5个,渠道改造工程1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具体见规划表。
五、投资估算
农田水利建设13处,共需投资36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3万元。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18个,共需投资2115.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8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33.8万元。
新建人畜饮水项目10个,共需资金2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24万元,地方配套51万元。
片区综合开发项目7个,共需投资31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70万元,地方配套660万元。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规模为5881.8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1050万元,2012年投资1360万元,2013年投资1500万元,2014年投资1200万元,2015年投资771.8万元。
以工代赈资金415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27.8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推行"三不"制度,不改变资金用途、不改变建设规模、不改变建设地址,切实维护计划的严肃性。
2、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家以工代赈惠民政策,做到项目阳光、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推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项目建设、管理目标责任书,确保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4、推行报账制和进度拨款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5、推行业主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工程后期管护责任制。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投资概算等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6、切实保障群众利益。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让群众参与项目选择和决策。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二)资金保障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通过国家扶持、争取部门支持、乡镇配套、引导群众投劳、鼓励引进外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把社会各方面资金捆在一起使用,确保扶贫项目早实施、早见效。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一帮一"、"富帮穷"、"送温暖、献爱心"结对帮扶活动。
(三)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搞好部门配合。以工代赈项目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催化剂,为了把以工代赈工作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成立横板桥镇"十二五"以工代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镇人大主席任副组长,党政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全镇以工代赈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主要项目设立项目指导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技术指导工作。
(四)体制机制保障
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开发有关政策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通过引入市场配置和受益群众平等参与,形成以工代赈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机制;推进村级公开和项目公告公示,强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和劳务报酬发放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规划协调,进一步优化以工代赈投入结构和投资领域,形成扶贫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的整合投入机制等。
(五)严格建设程序
1、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以工代赈建设规划项目与其它相关规划项目互相衔接。
2、加强工程实施管理,认真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在项目工程实施前向县以工代赈办报具体实施方案,在确定项目时严格按照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联合行文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的严肃性。
3、加强项目工程宣传力度,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实施项目,并公示项目名称、投资额、建设地点、建设工期、项目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工程责任人及项目进展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4、严格落实劳务报酬发放工作。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并公开、足额、及时发放劳务报酬的。
5、严格项目工程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效益。坚持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工程监理制,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项目实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6、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验收制度。工程完工后,必须书面报告县发展和改革局汇同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进行验收,并经县审计局出具书面审计报告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以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工程的高质、高效完成。
7、严格按要求设立以工代赈"工程公告牌"。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在工程完工后,设立永久性"工程公告牌"。
(六)规范资金管理与使用
严格规范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集中资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连片开发,以发挥扶贫资金的聚集效益。为使以工代赈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目标走的原则。杜绝随意改变资金投向现象,着力提高计划和项目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坚决做到镇、村两级公示。镇财政设立专户,保证专款专用,严格履行资金报帐制,按照程序和工程进度拨款。项目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七)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创建学习型机关,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2、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加强以工代赈业务知识学习,努力使以工代赈在服务"三农"中有所作为。
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和横板桥建设情况,扩大以工代赈信息宣传范围。
4、广泛开展调研,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通过定期回访了解民情、知晓民意、汇聚民愿,关注民生、解决民难。围绕建好以工代赈重点项目、产业发展等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一些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指导、促进项目建设,确保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全面完成。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