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纤弱女子,满怀助学情结,周围的人都称她为"爱心妈妈"。她就是隆回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范端莲。范端莲今年53岁,1985年入党。自幼出身贫困家庭,对贫困弱势群体充满感情。2007年分管隆回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以来,她始终满怀爱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面对助学工作。8年来共筹办助学基金会3个,向社会筹集助学资金5068万元,引进教学设备、学生学习用品价值2000余万元,兴建希望小学6所,创办贫苦留守孩子班9期,资助贫困学生5万余人次,使助学工作成为隆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一大品牌。
开创助学新格局
隆回县是国贫县,总人口120余万,在校学生17.3万人,其中贫困学生6万余人。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2007年元月成立以来,肩负着普高资助、中职资助、生源地贷款及其他的社会爱心资助等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十分繁重。范端莲分管这项新工作后,首先带领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吃透国家资助政策。起草、翻印资助工作宣传资料发送到各乡镇、社区、学校,在各校挑选出一批有爱心、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学校助学专干,成立专门的助学工作队伍。然后,带领这支队伍成功创建了标准化资助管理中心。
为了掌握贫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实现精准资助,范端莲带领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实地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状况。她先后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等4名教授成立隆回县贫困留守学生调研组,深入边远山区中小学调研,实地发放贫困学生调查问卷8万余份,将贫困学生本人、家庭、家长、监护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外,详细记录贫困孩子的身体情况、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教师评价等信息,建立了隆回县贫困学生数据库。综合调查结果,调研小组撰写调研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党政领导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从而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了关爱贫困孩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解决贫苦孩子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形成"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责任明确"的助学管理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关爱贫困学生的工作机制,县委、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方法、机制、载体、职责、经费、考核等作了明确要求,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参与贫困学生资助活动,资助工作得到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
构筑助学大联盟
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助做补充,必须两项工作齐头并进。范端莲知道,要想筹措更多的助学资金,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联官、联商、联老乡。因此,她拓展工作视野,捕捉助学信息。2007年4月,她得知浙江宁波东方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苗珍先生有资助贫困地区困难学生意向后,一直与高先生保持联系。3个月后,高先生到隆回考察贫困学生情况时,被范端莲的助学热情所感染,临走时,高先生当场为隆回学生资助中心捐赠现金1万,回去后又与他的好朋友周军光先生一起给资助中心捐来6万元。2007年3月,鸭田籍老板罗治朝先生回家乡捐资修路时,发现村里学校破烂不堪,决定捐款改造。范端莲马上前去表示感谢,并向他介绍了隆回困难学生有关情况。罗老板回去后和妻子商量,决定和隆回县学生资助中心共同成立"圣朝助学基金会",一个星期后,投资20万元给基金会做启动资金,并一直资助到今。2008年5月,范端莲通过朋友了解到:旅居英国的隆回老乡宁泽民、罗泽文兄妹有回家乡资助的意向。她就紧追不舍,缠着宁罗兄妹在长沙周南中学的罗自振和在邵阳师范的宁泽群两姊妹做"说客",请求宁泽民、罗泽文兄妹来隆回做慈善事业,经过范端莲的多次请求及弟妹的正确建议, 宁泽民、罗泽文兄妹最终决定把慈善事业的落脚点放回家乡, 2008年冬和隆回教育局联合成立了"海臣教育救助基金会",在西洋江镇创办了全省首个贫困留守孩子班,修建希望小学。如今,宁泽民、罗泽文兄妹已为家乡贫困学子捐赠助学资金600万余元,帮助3000名贫困学子顺利入学。贫困留守孩子班配备"爱心父母"、建立爱心室、免费开通"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等成功关爱经验得到湖南卫视、湖南工人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大力推广。2011年4月,湖南省省直新闻媒体15名编辑记者来隆回挂职锻炼,范端莲抓住这一良机,邀请记者们到贫困学校现场采访,将学生的贫困情况及隆回县关爱贫困学生的事迹通过媒体发布,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5月29日,广东新宽联集团、春桃慈善基金会、今日女报社、腾讯公司等各界爱心人士来到隆回县荷香桥镇左家潭小学,现场为该校400余名贫困学生捐赠锅炉、书包、图书、饮水机、电脑等价值16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2013年8月,看到部分贫困大学新生为学费发愁时,范端莲再次拉下"薄面",向广东惠州隆回同乡会求助,同乡会被她的真情所感动,每年资助10万元给隆回贫困大学新生。
8年来,范端莲四处奔波,先后与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浙江、深圳、广东、香港等几十家爱心企业、慈善机构取得了联系,采取"网上助学"、"结对助学"、"慈善助学"、"基金助学"等新型社会救助形式,全面构筑起隆回贫困学生关爱联盟。
建立助学"阳光制"
不管是政府补助,还是社会救助,范端莲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原则,严格推行公示制,广泛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全方位、"阳光"宣传有关学生资助的政策、条件、办理程序,使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资助中心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的监督,定期举行救助金公开发放仪式,做到"阳光救助"。受补助或救助的学生经审查后,初中、小学在当地学校和乡镇公示一周,高中在所在高中和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公示,公示期满后再层层签字审批报到资助中心,财政部门按照资助中心提供的名单,直接把资助款拨入学生银行卡中。杜绝助情感学、富裕学、亲属学,发现违规操作行为,严肃处理。同时,督促受赠人及时向捐赠人反馈得到捐赠款物的相关信息,让捐赠人对隆回的资助工作更加放心。由于资助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8年来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赞誉。
延伸助学人性化
资助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范端莲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总是把贫困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
2007年上半年,隆回二中正在读高三的廖展伸同学因父亲癌症去世,家中负债8万多元,廖展伸退学回家。范端莲得知情况后,亲自爬到海拔1400多米的白马山廖展伸家了解情况,看到廖展伸家境确实贫困,当场为廖展伸同学解决生活费500元,并代表教育局捐款500元,使廖展伸重返校园,并于2007年顺利地考取湖南农大。廖展伸考上大学后,范端莲又到处跑腿,给他成功争取到西部开发助学指标,让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010年6月,隆回县北山乡小角村六组出现了这样一对兄弟:为了供弟弟读大学,哥哥扬成来身患重病不愿进医院治疗。为了给哥哥治病,弟弟杨先元考上大学欲放弃求学机会。范端莲一年内先后12次来到小角村看望这对患难兄弟。原来兄弟俩自幼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扬成来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读书。不幸的是,2008年开始,扬成来先后患上了肝硬化、脾肿大、胃出血三大重病。为了不耽误弟弟上学,扬成来没有进医院治疗。2010年7月,杨先元在高考中以575分上了大学录取线,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湖南中医大学,立志学成后亲手给哥哥治病。可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他又犹豫了,借钱读大学不如打工挣钱给哥哥治病!范端莲看到兄弟俩这一情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首先为杨先元资助了3000元学费。然后又在县慈善总会为扬成来争取2000元医疗费。并一边鼓励杨先元安心学习,一边为扬成来寻找名医,打听医治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范端莲总会上门去探望扬成来的病情,陪他聊天,帮他料理家务。精神支持让扬成来病情有所好转,让杨先元学习也格外刻苦。杨先元写信告诉范端莲:"真心感谢范姨对我们兄弟的帮助,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困难,走过磨难后,一定努力回报社会!"
扶贫更要扶志,在开展爱心助学工作中,范端莲通过捐赠仪式、见面会、QQ群、书信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灵活多样的社会助学方式不仅改变了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强大了他们的精神、智力和内心。在她的关怀下,范家伟、袁振雄、秦艳玲等6名贫困学生先后考取北大的、清华。范家伟2015年北大毕业后,开始反哺社会,延续范端莲的爱心,加入爱心人士联盟。目前,爱心助学在隆回县已蔚然成风。隆回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评为"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范端莲被广大贫困学生誉为"爱心妈妈"。
图为范端莲在走访、资助隆回贫困学生。
稿件单位: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