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六都寨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六都寨镇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六都寨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对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县关于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特制定以下编制方案:
一、 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2009年,全镇实现GDP6.28亿元,年均增长10.5%,全面完成财政任务650.9万元,年均增长12.2%。
1、工业经济发展加快。20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年均增长22%,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年均增长19.1%。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包括续建项目)4个,其中工业项目3个,商业项目1个,合同引进资金5220余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400万元。目前全镇有年产值近亿元的纸业工业园一个、经济发展小区2个、规模企业6 家、其他各类企业419家,初步形成了造纸、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汽车配件、化工、制衣等产业初具规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人畜饮水、网络通讯、电力设施等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效益农业。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1.38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纯收入1690元,为2005年的130%。
3、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群众满意,有效地维护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安创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等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村民自治稳步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得到健康发展。
(二)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以工代赈计划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强化监督,狠抓落实。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把好项目关;严格资金拨付制度,把好资金关;加强监督检查,把好工程质量关;每个单项工程结束后,都要对工程量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结论,严把审计关。
3、突出重点,标本兼治。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经济质量,致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扶贫经济效益,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以科技扶贫为手段,实现标本兼治,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增强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4、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与其它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坚持改善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三)有利条件
1、发展潜力大。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颇具潜力。
2、积累经验足。经过长期的以工代赈实践,健全了机构,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开展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3、社会效应好。以工代赈带来的实效,调动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基础。
(四)制约因素
一是交通不畅,行路难、运输难、买卖难的问题突出,制约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现象的发生;二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增长质量和效益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四是劳动力素质低,实用技术能力不强,返贫率居高不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艰巨;五是市场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六都寨镇的要求,努力统筹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发展,致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富民兴村强镇"目标,积极打造隆回县的经济文化重镇,树立全国重点镇的良好形象。
(二)总体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做强农业基础,做大工业龙头,提升城镇品位,统筹社会发展,繁荣城乡文化,促进和谐稳定。
(三)主要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规划要因地制宜,以贫困村与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为重点,加快后发赶超。
2、坚持合理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3、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以工代赈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的原则。建立领导机构,成立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要明确党政一把手为以工代赈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财政、农业、水利、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
5、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号召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贫困群众从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保护群众的利益和贫困地区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四)奋斗目标
到2015年以工代赈规划目标:通过排竹、丰乐等6个村的公路硬化,加快镇村道路建设步伐,调整优化农村公路布局,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以改造54个村(居)的水渠、新建河堤工程和河坝工程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共计48处,建水池48口,解决近4.4万人、2.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特色基地,使农民增产、增收。通过这些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使全镇贫困地区农民贫困镇村稳步脱贫,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三、对象范围
以工代赈建设面向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重点向我镇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基础设施薄弱且集中连片的地区倾斜,主要在排竹、青田、文定等村实施。
四、建设任务
1、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以改造水渠、新建河堤工程和河坝工程为主,新建、改造、配套和节水并举,加快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涉及全镇54个村(居),预计总投资7398万元。
2、乡村道路建设
以公路建设为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重点抓好通畅公路的建设,为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总投资1680万元,完成排竹村8公里、丰乐村4.8公里、青田村10公里、东山村12公里、大周村10公里和坪溪村12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
3、人畜饮水
加强人畜饮水工程的规范建设和管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步伐。适当集中资金建设一批标准较高、水源稳定的集中供水工程,认真解决好以往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加强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拟建人畜饮水工程48处,建水池48口,解决近4.4万人、2.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
五、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镇计划实施扶贫以工代赈建设项目项,预算总投资11248万元。主要包括:改造54个村的水渠,投资1630万元;修建54个村的河堤工程,投资5030万元;修建54个村的河坝工程,投资738万元;乡村道路建设工程项目6项,投资168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48处,投资2170万元。
2、资金来源
鉴于镇财政十分困难,群众收入水平低,扶贫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筹措,建议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资金全部由国家和省、市、县予以扶持解决。
六、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一是进一步加强我镇以工代赈管理,使以工代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明确以工代赈计划编报程序和下达程序,维护计划的严肃性,防止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三是进一步明确以工代赈项目审批程序和项目前期工作要求及深度;四是进一步规范以工代赈招标投标、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公示、劳务报酬发放、档案管理等重点工作,以提高以工代赈管理水平。
2、资金保障。加大资金筹集力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争取国家、省、市、县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镇财政要按投给我镇以工代赈资金总额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3、组织保障。充分认识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性,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以工代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以工代赈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工作;面向贫困人口,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强化服务,提高效益,力求管理规范化、工程程序化、决策科学化,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4、体制机制保障。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干部考核机制与工作协调机制,确保以工代赈工作运转协调。
5、严格建设程序。强化以工代赈前期工作和项目申报程序管理。在上级项目编制计划下达后由项目主管部门编制《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并报同级计划部门审批后报经领导小组审定,杜绝随意调整计划的现象发生。要严格遵守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程序,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与落实竣工验收制。
6、规范资金管理与使用。加强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坚持实行资金和计划分离管理,确保资金在拨付中不挤占、不挪用、不出问题。
7、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以工代赈干部考评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干部艰苦奋斗,积极工作,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善于做事,多作善事,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