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一、 基本情况
2010年4月7日深夜,舒家村羊彦信组村民廖国保、廖国民、廖国义、廖国清、廖国定等屋后山坡旱土崩塌1000余立方米,崩塌滚落的土石方严重挤压屋后墙壁。已形成一条长约50米,高10米,宽6米的滑坡体。2010年4月8日早晨,乡长向跃率国土、水利、民政等相关同志到现场查看,划定此区域为地质灾害重点危险区。危险区内居住5户共24人,其中14人已外出,在家10人。村民廖国保全家4口人,3人外出;廖国义全家4口人,全家外出;廖国清全家7口人,2人外出;廖国定全家6口人,2人外出;廖国民3人,其中2人外出。
2011年6月份,村里向县里争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万余元,自筹资金7万余元,对羊彦信组进行了地质灾害治理,修筑护土坎、拆除受损房屋等,搬迁3户,其余两户正在寻觅地方重建房屋。
二、临时处置
1、人员转移安置:廖国定在家4人已转至沙场坳棚里居住;廖国清在家5人转移至廖国礼家居住;廖昌日已转移至廖国干家居住。
2、责令村委会于4月9日前组织人员将滑坡点低压电杆转移至安全区域。
3、责令村委会于4月9日前组织人员将滑坡点上树木砍伐完并搬至安全区域。
4、责令各受灾户于4月9日前将大牲畜转移至附近农户寄饲。
5、要求各受灾户抓紧时间于近期内将可动产转移至安全区域。
三、地质水文分析
地质结构:该处属于地表风化千叶岩层,成土母质,土层疏松,遇暴雨渗漏严重,容易引发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水文分析:此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是南北暴雨中心走廊,降雨相对集中,降雨量较大,中等级以上暴雨一般发生在6-7月,年降雨量为2200mm左右,历史上曾出现的最大日降雨量为260mm。
四、紧急避灾的目标和任务
在乡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坚决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重于救,常备不懈"的方针,团结避灾,共同救灾,保安全,求稳定,促发展,遇灾不死人、不伤人,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五、避灾方案及转移路线
处于危险区的各户必须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区域进行避险;所有过往行人经过危险区域时一定要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最好绕道而行。(具体转移路线详见紧急转移路线示意图)
六、抢险救灾机构设置
当出现险情时应立即成立抢险救灾临时指挥部
总指挥长:赵雪冰
副指挥长: 廖巨安 廖崇彪 胡向华 张文峰(驻村干部)
下设五个小组
抢险组 组长:赵雪冰
成 员:阳明清、 廖湘庭、、肖国清 杨小佳
王海龙、阳陈琛、黄剑豪、
安置组 组长:廖巨安
成 员:钟家林 邵安全 黄剑豪
信息组 组长:廖崇彪
成 员:刘丁茹 蒲林玲负责鸣锣、口哨
技术组 组长:赵雪冰
成 员:王长胜 黄剑豪 张剑平 廖生权
险情巡查组 组长:胡向华
成 员:廖巨安 廖国礼 实行24小时巡查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七、转移顺序
1、先转移危险区,后转移警戒区;
2、先人员后财产,先转移老、弱、病、残、儿童、妇女后转移一般人员,最后转移党员、骨干、指挥人员、抢险队员。
八、转移纪律
1、服从命令,统一听从抢险救灾指挥;
2、坚守岗位,勤政务实,指挥成员应及时了解雨情、险情,转移安置责任人员、信号发布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必须坚持24小时巡查值班,对玩忽职守者事后要追究其渎职责任;
3、杜绝瞒报、漏报、虚报等行为,不得发布虚假险情信息;
4、坚持安全救灾的原则,要求各小组人员临危不乱,参与救灾人员严格按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结救灾,共同承担。
九、救灾信号标志
预警信号:连续三次长口哨。
紧急转移信号:连续三次短口哨。
解除警戒信号:一长一短有节奏口哨。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