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一、 基本情况
苗竹村吕家组有住户23户,共80人,其中长期外出的有26人,在家居住的54人。村民廖昌恒、廖昌黄、廖正乾等户房屋前出现一条长20多米、宽为10至20cm不等的裂缝,若遇暴雨等恶劣天气,随时都有滑坡式崩塌的危险。经乡防汛指挥部领导带领乡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察看,特将廖昌庭、廖昌黄、廖正乾等户的房屋地段划定为危险区域,要求搬迁至安全地带居住;将廖小民、廖本堂、魏爱贞、廖国强、廖敦迪、廖敦洪、廖敦依、廖敦文、廖敦兰、廖敦铁、廖祝良、廖国守、廖国金、廖国满、廖国楚、廖敦虎、廖国富、廖次毛、廖国田等户的房屋地段划定为警戒区域,遇下雨天气时,必须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二、地质水文分析
地质结构:该处属于地表风化千叶岩层,成土母质,土层疏松,遇暴雨渗漏严重,容易开裂山体崩塌、滑坡。
水文分析:此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是南北暴雨中心走廊,降雨集中,降雨量较大,中等级以上暴雨一般发生在6-7月,年降雨量为2200mm左右,最大日降雨量为260mm。
三、紧急避灾的目标和任务
在乡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坚决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重于救,常备不懈"的方针,团结避灾,共同救灾,保安全,求稳定,促发展,遇灾不死人、不伤人,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四、避灾方案及转移路线
处于危险区的廖昌庭、廖昌黄、廖正乾等户,警戒区的廖小民、廖国强、廖敦洪、廖敦迪、廖本堂、魏爱贞等户按要求沿小路往左转移到安全区域;位于警戒区的廖祝良、廖敦虎、廖国富、廖次毛、廖国田等户沿小路向上转移到廖应堂房屋处避险;其他如廖敦依、廖敦文、廖敦铁、廖敦兰等户沿公路往左边方向向廖华文、魏华雄等户房屋处进行避险。(具体见紧急转移路线示意图)
五、抢险救灾机构设置
当出现险情时应立即成立抢险救灾临时指挥所
总指挥:赵雪冰
副指挥:廖敦虎、廖小明、廖敦依 邵安全(驻村干部)
下设五个小组
抢险组 组长:廖敦虎
成 员:廖昌恒、廖昌明、廖敦依、廖国楚、廖国珍、廖国满、廖国付
乡应急分队名单附后
安置组 组长:廖敦依
成 员:廖正乾、廖本堂
信息组 组长:廖敦虎
成 员:廖昌明
负责发警报、广播、鸣锣、口哨
技术组 组长:黄剑豪
成 员:王长胜 张剑平 廖生权
险情巡查组 组长:廖敦虎
成 员:廖国付 廖昌明
实行24小时巡查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六、转移顺序
1、先转移危险区,后转移警戒区;
2、先人员后财产,先转移老、弱、病、残、儿童、妇女后转移一般人员,最后转移党员、骨干、指挥人员、抢险队员。
七、转移纪律
1、服从命令,统一听从抢险救灾指挥;
2、坚守岗位,勤政务实,指挥成员应及时了解雨情、险情,转移安置责任人员、信号发布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必须坚持24小时巡查值班,对玩忽职守者事后要追究其渎职责任;
3、杜绝瞒报、漏报、虚报等行为,不得发布虚假险情信息;
4、坚持安全救灾的原则,要求各小组人员临危不乱,参与救灾人员严格按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结救灾,共同承担。
八、救灾信号标志
预警信号:三次均匀间断5秒警报声及广播预警。
紧急转移信号:时长约一分钟的连续不断警报声及广播、鸣锣、口哨声。
解除警戒信号:忽大忽小警报声。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