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大水田乡地处白马山山腰,属多山地区,且山高坡陡,海拔在600到1200米之间,气候变化异常,温差大,植被稀薄, 每逢暴雨,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山洪灾害。历年来,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我乡山洪灾害多发的实际情况,特做出2014年紧急避灾预案如下:
一、概况
(一)基本情况
大水田乡地处县城北部85公里,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13个村,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00多人,山洪灾害发生区主要在香溪、苗竹、和平、太源、广坪、源江、白马山七村,洪泛区有龙源、水田二村,占全乡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这些村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十分落后,是典型的边远贫困村。
历史上这些村山洪灾害发生频繁,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损失,1968年8月,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共有5个村、32个村民小组受灾,其中源江村源江大院子的人、畜、房屋全被冲走,共淹死99人,冲走房屋41栋,1996年7月,特大洪灾袭击水田村,该村变成一片汪洋,倒塌房屋6栋。1996年、2000年和2001年,龙源村河堤多次冲毁,龙源竹木市场一带一片汪洋。2000年4月,香溪村发生泥石流,冲毁房屋4栋,压死1人,2001年5月,广坪村冲毁南麻公路新修石箱涵2座,山塘1口,直接经济损失110000余元。2005年6月26日普降暴雨,全乡境内冲毁房屋36座90扇,冲毁河堤3000米,冲毁水圳30处2400米,淹灭水田1000多亩,无法恢复300余亩,公路塌方38处5700米,冲走牲畜50头,直接经济损失560万元。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分析
由于山洪灾害易发区处雪峰山脉,坐落在海拔1780米的白马山脚下,东临唐家山,北靠屏峰界,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域内山峰陡峻,沟谷密布,山体坡度在30度以下的面积有85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地方的地表岩层以风化千叶岩层为主,成土母质,多为千叶层风化层,地表孤石林立,土层疏松,暴雨冲刷易形成泥石流。
(三)气象水文
山洪灾害易发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具有明显的低温、多雨、湿度大、日照少及气候日夜温差大的山区气候特征,年平均日照1000小时左右,历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0%左右,境内溪河纵横交错,水系十分发达,西洋江贯穿境内,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
由于境内三面环山,只有南面木瓜山有一缺口,较为开阔,气流产生强烈的辐射抬升,容易产生暴雨,降雨最多年份1996年达到2520mm ,最少年份1974年为1334mm,最大日降雨量为220mm。
(四)山洪灾害特征及成因
1、降水集中,水系发达,决定了境内山洪灾害的发生。我乡全境都处在全县的暴雨中心,降雨多且集中,水系十分发达,西洋江流经我乡长度40公里,集雨面积150平方公里,加之山坡陡峻,植被稀疏,溪河集雨面积大,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的影响,能迅速形成灾害性的地表径流,导致突发性山洪灾害。
2、独特的花岗岩地质条件决定了境内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境内地表85%以上为风化千叶岩层及其风化物,岩石裸露,风化严重,土质疏松,孤石林立,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65%,导致土地瘠薄,泥土石块不断流往沟谷聚集,受地表径流冲击和重力作用急速奔泻,极易形成泥石流。
3、由于近年来,公路建设导致水土流失,河道管理失控,人为设障严重导致河道安全泻洪能力下降,决定了境内山洪灾害的多发性。境内河道上筑坝引水现象相当普遍,且多数河坝是固定式人工坝,人为抬高了河床。另外,改河、改溪造田、修建电站和在河道上人为设障、违章建桥的现象亦很严重,导致河床抬高,变窄,行洪断面减少。因此,遇暴雨时,常导致漫堤、溃堤、洪水泛滥,洪水泛滥成灾。
4、水土流失,加剧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易发区大部分植被稀疏,土壤瘠薄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时,汇流快,易冲蚀,造成泥石流,同时,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塞抬高,加剧山洪泛滥。
二、紧急避灾的目标和任务
山洪防治的基本方针以防汛抗灾的总方针为前提,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重于救、常备不懈"的方针,团结治水,共同抗灾,保安全,求稳定,促发展,确保遇特大地质灾害的情况下不群死群伤,力争不死人,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三、紧急避灾方案
(一)灾害区域的区分
1、按灾害的成因,我乡的山洪灾害为洪泛区和泥石流、山体滑坡易发区两大区域,木瓜山水库及沿河两岸为洪泛区,濒临其它小溪的村组和陟峭山坡脚下的居住地为泥石流、山体滑坡易发区,为一级警戒区。
2、按危险程度分为特级警戒区和一级警戒区,紧靠河溪两岸村、组和已有山体滑坡迹象及山坡特别陡峻的区域为特级警戒区,其它山洪灾害易发区为一级警戒区。
(二)信号发送的方式和责任人
防汛期:乡山洪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山洪易发区村支部用电话联系,乡政府安排专人实行24小时值班。具体到紧急避灾区的信号发送分为警报、广播、鸣锣、口哨等4种,监测项目达到警戒标准时用警报、广播;超标的一般险情鸣锣;重大险情采用口哨、警报、广播等混合报警。
村、组要明确信号发送责任人,乡驻村干部为乡级信号发送人,负责监测信息和避灾信号发送到村;各村村主任为村级信号发送责任人,负责监测信息和避灾信号发送到组;各组组长为组级信号发送人,负责监测信息和避灾信号发送到各家各户。每组明确1至2名信号发送员,村组负责人在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事获得严重的监测信息后,必须紧急采取各种办法将信息发布到责任区,并想应启动村级紧急避灾预案,按责任分工履行职责。
(三)人员转移路线和转移责任人
转移路线本着就近、迅速、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具体由各村根据辖区具体情况安排到各组,报乡防治小组备案,转移工作采取乡、村、组干部层层包片负责的办法,乡长对转移工作负总责,片长对所在片转移工作负总责,各驻村干部负责协助所驻村组织指导转移工作,各村支部书记为村级转移负责人,各组组长为组级转移负责人,具体名单由乡防汛指挥部落实,并报县防治小组备案。
(四)转移人员安置办法
采取集中、对户、搭棚三种安置方式,具体由村落实到户。
(五)转移安置任务的分工
具体名单由各村上报,乡指挥部审定,报县防汛办公室备案。
(六)转移安置的原则
第一、信号发送责任人和转移责任人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
第二、运用交通工具转移的,按照先危险区,再警戒区,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
(七)转移安置纪律
第一条:服从命令,听从抗灾指挥。
第二条:坚定岗位,勤政务实。领导小组,指挥部成员及水雨测报人员、转移安置责任人,信号发送人不得擅自离岗,玩忽职守者追究渎职责任。
第三条:对瞒报、漏报者必须追究其责任,对离阵者查办,因怠误战机酿成恶果者,交司法部门从严处理。
第四条:部门分工,各负其责,团结抗灾,共同承担。
第五条:安全救灾,临危不乱。
第六条:防灾纪律勿容置疑,如有违抗,严惩不贷。
四、避灾的组织机构、职责及时间安排
1、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成立大水田乡防汛抢险指挥部,由周春锦任政委,刘绪南任指挥长,副指挥长:曾德美 李传和 邵安全 赵雪冰 谢小明(常务) 邹健雄,成员:罗健军 彭南江 廖桂维 范镇湘 翟杨 肖国清 范贤维 阳明清 刘华定 廖敦良 廖湘庭 刘期平 廖立华 陈翠兰 伍玉高 肖国清 廖汉军 廖生权 段绪斌 肖国清 蔡诚 廖长华。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地点党政办公室,由谢小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彭南江、肖国清、陈翠兰任办公室副主任,值班电话:8860004。
2、乡水务站、国土资源所具体落实避灾预案,负责救灾中紧急措施的组织实施。
3、乡防指成员分工(见附表)
4、紧急避灾前工作时间安排
3月20日前召开好乡防汛指挥部成员、山洪易发区责任人会议,驻村干部负责分村召开好群众动员会议,广泛宣传防御山洪灾害的重要性、及时性、具体措施,采取广播、电视、宣传画或防灾避灾手册等到形式,做到家喻户晓,使灾区群众掌握简单的察灾防灾意识,熟悉避灾的信号、转移路线,并准备好手电筒、雨具等各种应急物品。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