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隆回县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文件名称: 隆回县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统一登记号:
索引号: 4305240029/2012-00043 发文编号: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公开责任部门: 隆回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日期: 2012-11-13 公开形式:
生效日期 : 2012-11-12 有效期: 长期公开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情况简要回顾

到"十一五"末,农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了150000万元,比"十五"末的100933万元增加了49067万元,增长48.61%,年平均增长9.7%。

(一)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131.16万亩,总产53.001万吨,其中优质稻推广面积61万亩,总产27.45万吨。提前完成"十一五"计划提出的粮食总产50万吨的目标,优质稻面积比重占78%的计划指标。其中,2009年再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并成功举办了全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

(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包括茶果,不包括青饲料、绿肥)192万亩,农产品总产量83.131万吨,总产值(现价)150000万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1.16万亩,总产53.001万吨,总产值114900万元,经济作物面积55.11万亩,产值35100万元。

(三)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势喜人,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98家,其中500万以上规模企业28家,从业人员1.6万人;市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6.08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全县共有休闲农业23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投资总额3.8亿余元,投资1000万以上的农庄7家,共有庄园面积1.2万亩,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个。全县已获得优质稻、金银花、百合、食用菌等认定面积达67.8万亩。通过多方努力,隆回龙牙百合和隆回金银花通过原产地域保护,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致商标。

(四)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50多个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近4亿元。重点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中国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项目、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项目、"阳光工程"项目、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富硒金银花基地建设项目、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设立了56个农产品例行监测网点,其中省定1个,市定12个,县定33个,检测水果、蔬菜样品达5000例。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季节、重大节假日加大抽检力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农产品消费安全,未发生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重视"三农"的良好发展机遇,立足我县农业工作实际,以科技为支撑,以提升农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调优结构,提升产业,优化服务,全面推进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民生,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历史性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县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3%,年平均增长6.6%。粮食总产60万吨,其中优质稻达到65万亩,产量增加到3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 50%;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6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经济作物稳步增长,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发展重点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一是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水稻、超级杂交稻生产,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水平和品质;二是大力发展以中药材、水果和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建设一批高效农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做好大米、金银花、龙牙百合、"三辣"等农产品加工,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我县境内资源优势,突出做好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休闲农业企业,真正把我县建设成全省休闲生态农业重点县,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重点建设项目

1.富硒粮食产业化工程雨山铺、羊古坳、司门前等20个乡镇建立优质稻基地70万亩,每年生产富硒优质稻谷32万吨,提供优质商品稻谷18万吨;建立玉米、马铃薯基地各5万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面积30万亩,培训农民6000人次。重点引进、扶持几家粮食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三品"认证,打造我县粮食作物知名品牌。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其中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投资6000万元,玉米、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投资3000万元,病虫综防体系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投资4000万元,加工企业改造投资3000万元。

2.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建设。在三阁司、北山、山界、南岳庙等乡镇建立双低油菜示范基地2万亩和扶持油菜加工企业,年产优质油菜1000吨。项目总投资1750万元,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万元,企业增收240万元,增加税收60万元。

3.龙牙百合示范基地建设。在北山、山界、三阁司、石门、荷香桥、桃洪镇等乡镇建立龙牙百合示范基地0.6万亩,进行龙牙百合栽培、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扶持一个龙牙百合加工企业。项目总投资262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总产1800吨,总产值7200万元。

4.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建高山延季蔬菜基地2万亩,城镇蔬菜供应基地0.5万亩,新建冷藏库10个,总面积2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旧冷藏库8个,总面积0.5万平方米;建蔬菜大棚100个。项目总投资1.445亿元,其中基地建设7000万元,冷藏库建设6000万元,蔬菜大棚建设450万元,其他道路等设施建设1000万元。

5.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新修机耕道50千米,维修机耕道120千米,新修排灌渠道200千米,维修排灌渠道400千米。项目总投资1.1亿元。项目完成后,每亩可增产42公斤,年增总产2.2万吨,年增产值4048万元。

6.休闲农业建设项目。在县域内,扩改乐欢天休闲山庄和狐狸鸟农庄,续建高州温泉和魏源温泉,新建蔬菜、葡萄生态观光园和金银花观光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增加营业收入1亿元,增加产品附加值6000万元,年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

7.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硬件建设,改造装修农产品质量检测大楼606平方米,购置检测检验仪器50台(套)。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区域内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8.植保工程建设项目。为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提升我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能力和整体防控水平,降低防治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植保工程建设项目,到2015年实现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80%。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68万吨,使农民增收2026万元,降低农药成本1305万元,节省防治用工1044万元,能有效提高粮食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9.阳光工程培训。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在全县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次,累计培训5万人次。

10.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提高全县农技人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条件,在全县区域内建设好农技推广中心办公场所,建好26个乡镇农技站办公场所及配好设备设施。项目总投资3186.6万元。

11.保护性耕作项目。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完成节水农业建设面积30万亩,作物秸杆腐熟还田实施面积80万亩。项目总投资1290.1万亩。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对种植业发展的重视和领导,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优惠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与落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改善环境,加大投入,不断更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优化调整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坚持"市场导向、讲求效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商品占有率。而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识,引导农民更新品种,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3.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力争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80%。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巩固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中科技示范、推广、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断层问题。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水稻重点推广超级杂交稻和优质稻,淘汰劣质品种,油菜全面向杂交、双低方向转型;红薯主推加工型品种,蔬菜每年引进一批名、特、优、稀品种,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认真抓好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到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担任农业技术顾问,指导生产、加工,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4.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流通体系、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专合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使之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协调行业标准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网上交易、电子结算等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率,增加经济效益;二是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等市场信息,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向导;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推广机构建设,完善乡镇、村级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充实和加强第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强化和延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经营性服务和一般技术推广人员,充分发挥技物结合的优势,通过科技示范或开展农技农资连锁经营,强化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和重点,村社为基础,示范户、专业户为样板,各类协会相互联系,专群结合,上下相通的农技服务推广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

5.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6.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类型,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超标准,规范农药、种子等的使用、限用、禁用监督管理,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执法装备,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能力及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和假冒、伪劣、禁用农资产品、增加农民负担的违法行为,创造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农业生产及食品安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7.落实支农惠民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把政策优惠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得得到的实惠。

8.千方百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通过向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农业发展;二是积极向银行信贷部门争取支农资金,帮助农业生产启动资金;三是广泛整合民间资金,通过合作、入股、借贷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将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审核: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 隆回县人民政府 承办: 隆回县数据局 (电话:0739-8242461) 网 址: www.longhui.gov.cn
湘公网安备:43052402000128号 备案号:湘ICP备20005264号 网站标识码:4305240029 地址: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桃洪东路450号
主办单位:中共隆回县委、隆回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隆回县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