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这是农耕文明传承的岁月轮回。在农耕文明里,我们既能体会到浓浓的烟火味,也能记得住乡愁,更能憧憬乡村美好的未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2024年,邵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将循着四季的脚步,逐季走进隆回县鸭田镇石鼓村,生动再现邵阳乃至中国的农耕文明。本报特推出《守望乡村——展开农耕文明的画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石鼓村一隅。
房屋错落有致,屋前院后干净整洁;乡间阡陌纵横,村道温柔如带;穿村而过的小溪清澈妩媚,流水潺潺;稻田里泥浪翻滚,蛙鸣如鼓……春风拂过,微斜细雨中,3月的隆回县鸭田镇石鼓村,如一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
春天里的石鼓村,播种,是最朴实的主题。3月15日,记者走进石鼓村,记录村民的播种时光,记录他们明媚的期许。
种桃种李也种春风
石鼓村位于鸭田镇北部,村落呈东西走向,依山坡梯形而建,一条条水泥村道在村里蜿蜒盘旋,将一垄一垄的良田划分成无数块状,远远望去,村里的田野层次感分明。
“能种尽种,能养则养,这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忠贞与对自己的鞭策。”3月15日上午,该村70岁的老农卢坤树,说出了他与其他村民共同的信念。种养结合,耕读传家,这是镌刻在石鼓村村民骨子里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追求。
农民开始挖秧田。
虽然谷种下田还要些时日,但卢五松早已跃跃欲试,他希望时间过得快些,他想尽快下田干活。这些天每天下着小雨,下水还有点冷,但他每天都穿着防水长靴,冒雨荷锄来到自己的责任田里,东走走西看看,看田埂是不是有漏水的地方,看田埂上的野草是不是又得除一遍。这位60岁的精干汉子,在田埂上健步如飞。“一天不到田里来转转,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他说:“去年是个大丰收年,我种的那几亩田,没想到亩产达到了900公斤。这是对我一年付出最大的奖赏了!”卢五松眉飞色舞,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今年应该又是一个大丰收年,所以,我得抓紧。”
人勤春来早。早在一个星期前,卢五松便在镇上农科站买好了谷种。谷种是一年收成的关键,为了选好谷种,他每天用手机登录一些农业网站,对不同谷种进行详细比较,最终才敲定谷种的品种。“今年的谷种换了一个品种,懒人种田勤换种,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科学规律。”卢五松说。
和去年一样,卢五松今年打算种植一些水稻。另外,他还要种植一些玉米。如今,玉米地已经翻好,春分过后,就可以播种了。“我现在浑身是劲,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卢五松拿起锄头,挖掉田埂上的杂草,自信满满地说。
在石鼓村,没有最勤劳的,只有更勤劳的。至3月16日,该村58岁的泥水匠卢至庆已经做了11天工了,而他的农活,同样赶在了村民的前面。早几天,他就发好了红薯温床。3月16日上午,趁着没有外出砌砖的空隙,他便骑着摩托车来到了红薯温床边。到了温床边,这位皮肤黝黑、体格健壮的汉子,一下子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他在温床边蹲下来,挽起衣袖,一双大手轻轻地掀开温床的薄膜,像抚摸小孩一样,卢至庆轻轻地摸着埋在温床土里只冒出一个小头的红薯,兴奋地说:“开始发芽了!开始发芽了!”然后又轻轻地将薄膜盖好。“等到天放晴,再将薄膜掀开透气。”卢至庆说。
卢至庆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面打工,他在家一边务农,一边给人砌砖建房子,同时和妻子带着几个孙子。每当看到长势良好的水稻和活泼可爱的孙子们,他和妻子就觉得日子过得特别舒坦。他说:“孙子们读书成绩都好,我们这土地肥沃,不仅能种出庄稼,相信以后还能‘长出’大学生呢。”
在石鼓村,谭宗淼则是让人羡慕的对象。他今年61岁,去年种植的水稻获得大丰收,同时喂了十来头生猪,一年下来,收入近六万元。今年,他将继续种植水稻,继续养生猪,同时还养了6只羊。“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谭宗淼说。他目光落在屋前那个红薯温床上,格外温柔。他习惯性地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说:“这就是劳动者的本色。”
在石鼓村,村党支部书记卢明华的青蛙养殖基地,更是交响乐团一般的存在。2.7公顷左右的基地,5万公斤以上的青蛙,此起彼伏的蛙声,让村民们感觉“睡觉都特别香”。
在石鼓村,有很多像卢五松、卢至庆、谭宗淼等一样的庄稼人,他们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自给自足,安恬自然,坚守传统农耕文明,守护家园,生生不息,让乡村始终充满“人间烟火气”。
让庭院“长”成农耕文化体验园
在石鼓村的一个入口处的牌楼上,一副对联格外抢人眼球: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这副对联就是该村的座右铭,时刻警醒教育着村民。卢明华介绍,受晴耕雨读的家风熏陶,该村乡风文明,村民们不打牌不赌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正事上。
谭绍宗就是该村将一生精力全放在正事上的一个典型代表。
谭绍宗今年76岁,穿着朴素,满头白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早年,他的精力大部分放在种田上面,他跟着四季的节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年前,很有思想的他,开始着手建设一个独特的庭院,他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浓缩在自己的庭院里。二十年来,他将屋后一片山地,打造成了“邵阳最美庭院”。
最美庭院一角。
3月15日上午,冒着春雨,沿着村道,从谭人凤故居一侧,顺着山体而上,我们轻轻敲开了谭绍宗最美庭院的门。庭院的主人谭绍宗,正从外面拿着一些看似废品的东西回来,他说:“别小看这些‘宝贝’,它们可是我打造庭院的原材料呢。春天来了,大家忙着播种育秧,我也要开始忙着耕耘我的庭院了。”
最美庭院依托谭绍宗屋后的后山而建,所用的材料,正是他带回来的这些废弃的木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废弃的木材以及生活用品,在谭绍宗的捣鼓下,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犀牛,变成了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变成了“黄花机场”,变成了喷泉……在庭院里,谭绍宗用废弃的木材,垒成了一个“爱晚亭”,用花花草草打造了一个“百草园”,用石头砌成了“六盘山”……在庭院里,能感受“小猫钓鱼”的情景,能领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能感受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谭绍宗说:“春天是最闲不住的季节,当了一辈子农民,每到春天,我除了播种育秧,总想着还要为庭院做点什么。目前,我正在构思做一条中国龙,还要雕刻一只老虎,让庭院里洋溢着龙马精神。”他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庭院里,一定会收获美好的未来。谭绍宗的梦想就是,将庭院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一个农耕文化体验园,让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吹响春天的号角
石鼓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在多雨的春天里,也不例外。
3月15上午,在石鼓村谭人凤故居前的空坪上,该村八音锣鼓队伍已经集结完毕。听说八音锣鼓队又要表演,村民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
“来起!”队长卢奉石环视其他七个队员后,大喊一声。接着,他用一双鼓棍在脸盆大小的小鼓上一敲,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骤然响起,锣鼓声、唢呐声如狂野的洪流,瞬间涌入人群之中,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此刻,村民们仿佛一下被锣鼓声、唢呐声包裹,无不被这强烈的节奏所感染。锣鼓声如疾风暴雨,激烈震耳,带着难以言喻的激情冲撞着每一个角落。
八音锣鼓队里的唢呐。
动人的锣鼓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激越高亢,时而舒畅平缓,时而隆隆作响,敲到高潮时,那锣鼓声仿佛敲在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而此时的卢奉石,则闭着双眼,手起棍落,头跟着节奏上下左右摆动,那态势,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
“每次听到八音锣鼓声,我们就能感受到春天有希望,我们就有了创造幸福生活的力量。”村民们纷纷感叹。
在石鼓村,龙舞队的舞龙表演,同样让人热血沸腾。音乐响起,“蛟龙”舞动,村民都会屏住呼吸,感受“蛟龙”腾飞带来的震撼。
在石鼓村,有一灰黑色石头,卧于村头,状如鼓。村民们没事时,都会来看一看,那是一面大家心里的鼓,不用敲,只要看一眼,村民们就有了奋进的力量。
乡村振兴,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好。石鼓村是我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鸭田镇党委书记彭国顺说:“美丽乡村,是我们的梦想,更是村民们的梦想。春耕时节,我们已经按下春耕生产‘快进键’,春天播下梦想,秋天就一定有希望!”
( 一审: 二审: 三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