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隆回 > 隆回概况 > 神秘花瑶

隆回虎形山花瑶信仰的文化特征

来源:雪峰湖 时间: 2009-04-04 23:06   作者:
分享到:
隆回虎形山花瑶信仰的文化特征

作者:雪峰湖  

陈子艾


属于古梅山地域的湖南隆回县的虎形山乡,位于该县西北隅,东邻小沙江一带,南连龙坪乡,西与溆浦县葛竹坪乡、北斗溪相连,北抵溆浦县的源溪乡,是隆回这一贫困县中的最贫困角落。
明朝以前,此地为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古梅山地域莫徭的一支群体开始迁入,随后,又有不同姓氏瑶族群众陆续入山,披荆斩棘,打猎开垦,建立祖业。现有姓氏主要有:奉、蒲、沈、刘、杨、步、唐、蓝、回、丁、王、梅等。汉族入山较瑶族约晚40年左右,随明朝18姓汉族由江西迁来,原梅山地域新化县等地的流民也不断到来,据老人传言,最早来到的为蒋、陈等姓。
有关布努语族和勉语族的信仰文化特征
该地区的瑶族,俗称花瑶,自称"唔奈",为全国瑶族按自称分为二十八个支系中的一支。这个支系的瑶族居住在湖南隆回、通道、溆浦、辰溪四县地域,人口总数近13000人。而虎形山乡是其中比较集中的居住地。此区花瑶人口约占花瑶总数的39%,虽在全国瑶族总数中居很小的比例,但却是很富特色的一部分。"大分散,小聚居"于广西、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六省区150余县的我国2134万瑶族①。可大致将其归为三大语系。
(一)勉语系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人口约136万,占全国瑶族总数的64%左右,分别居住于上述南方六省区的150余县,崇信盘瓠为其始祖,祭祀娱乐普遍使用两头大中间小的长鼓,故称其传统文化为"长鼓文化"。
(二)布努语系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人口近75万,占全国瑶族人口总数的35%左右,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30余县的山区,广西的都安、巴马、大化等聚居比较集中的县份,流传有密洛陀始祖母的神话史诗。因此族系铜鼓的使用比较普遍,故称其传统文化为"铜鼓文化。"
(三)拉珈语系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拉珈语支,人口近2万,约占瑶族总人口的1%,主要生活在广西金秀县及平南县的一个乡。因常使用的是陶鼓,而称其传统文化为"陶鼓文化"。
自称为"唔奈"的虎形山花瑶,是一个兼有布努语系和勉语系部份文化特征的比较特殊的族群,其语言接近苗瑶语族苗语支的一种——巴哼语,和自称巴哼或巴哼迈的广西三江、融安、龙胜、临桂、贵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地瑶族的语言似同。熟悉虎形山花瑶语言情况的朋友,有的认为:其语言介于苗语与瑶语之间,约有三分之二的词近苗语,有的认为:其语言与湘西花垣、保靖等县苗族语言,约有百分之三十是相通的。因此,从语言看,将其划入布努语系是比较妥当的。但是其生活中,却不见铜鼓的使用,也无祭祀女始社密洛陀之俗。应怎样认识这一现象呢?
在带着这一问题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中,《当鼓佬》传说,(见隆回文史资料(二辑)1987.1出版)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其大意是:我们的先祖在湖南洪江安居乐业200余年后,因遭镇压,只好逃离。在艰辛的逃徙途中,百物尽弃,连仅存的一只战鼓,在逃至龙潭(溆浦县境)时,也因饿得不行,只好把它当给了饭店老板,用以换饭充饥,因此,被称为"当鼓佬"。十年后的1997年7月,我就这个传说进一步调查时,有的老人不但还能讲出这个传说,并且告之,时至今日,龙潭一带的汉人看到我们去时,还有人说"上面的当鼓佬来了哩!"。但也有的老人对此已讲不具体,只是知道有"当鼓佬 "的说法而已。
我认为:这只被当的战鼓,有可能、甚至可以肯定它是一只铜鼓。一者铜鼓现主要是作为乐器,但曾经乃至今日也被视为神鼓的。每年一月和九月要祭祀两次。其历史作用,除象征权力、财富外,聚众议事,报丧报喜以及各种重要仪式和文娱活动中也需作用,并确有用来号令群体统一御敌的战鼓功能;二者,一只战鼓,能换来一群人的吃喝之需,可见是相当值钱的,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的木制蒙皮鼓。往昔铜鼓比土地还值钱,17世纪时,一面上等战鼓"可易千牛",近代一面铜鼓,价格一般也在500-1000个银元不等,人们常以铜鼓来衡量一个村落、氏族部落群体乃至个人的富有程度。
此外,从现有虎形山巴脉(即巫师)所使用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法器堆栓(又叫铜筝gai)上,似可窥探到它与铜鼓密切相关的信息。堆栓,是在一长二尺、宽约二寸的长木条的左右两端各固定一小木条,其上钉朋一条薄薄的长约二尺的铜弦(无铜就用铁代)。作法事时,将此堆栓固定在一叫"郎卜传"的高八寸宽一尺的长方木盒上,然后用一根二尺长的竹片棍敲打此堆栓。
虎形山的巴脉,在600多年前随族群进入尚为原始森林的虎形山后,与外界几乎隔绝,生活极其艰难,既无铜也无铜匠,再铸铜鼓或买铜鼓都不可能,也就只能通过敲打幸存或石钊制的堆栓,借对其法力的向往来表达对原来富有神力的祖传铜鼓的深厚情感了。经数百年的蹉跎岁月,当我来到这曾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对门喊得应,走路半天多"的交通闭塞、山高水寒的丛山中,聆听巴脉敲打堆栓的轻弱法音时,就似乎感到了昔日那指挥作战的咚咚震耳铜鼓声在耳边回响。
虎形山的花瑶,本来也是具有铜鼓文化的,只是后来铜鼓丢失、文化失传而已。至于密洛陀的信仰,本来就并非全部布努语系五种方言五种土语的亚支系均是具有的文化现象。与密洛陀信仰的典型地域广西西部的都安、大化、巴马等相距甚远,具独处交通曾经十分闭塞又操另一方言的虎形山花瑶,没有密洛陀信仰,以及没有因祭祀密洛陀而形成的过达努节的风俗,应是不难理解的。
由此可见,当前虎形山花瑶所具有的布努语系的文化特征是不完整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其兼有勉语系的部分文化特征呢?这除因其语言介于苗、瑶之间的特点外,还因其习结中有盘瓠信仰的遗存。
入山采访中,发现花瑶妇女特别沈娃妇女的裙饰纹样中,不仅有双犬相对图案②、狗耳人面人身带尾状的非人非犬形图案,还有盘王骑龙的图案。
与此同时,盘瓠始祖传说于口头也有流存,只是因为花瑶青年已接受了汉族骂人为狗观念的影响,审美观已有变化,为避免民族交往中的不必要纠纷,干部对这类传说采取了禁讲对策。乡政府所在村的小学教师秦才甲告诉我,六十年代初,经济十分困难时,虽然巴脉和老人宁可饿死也决不吃狗肉,却也有个别年青人打狗吃,气得老人不让其进屋的。
盘瓠信仰,本为苗、瑶、畲③三族本分流前就早已有之的图腾崇拜。其信仰对象有的为龙犬,有的是人形盘王。在瑶族的《译王卷牒》中,盘王还是享有皇帝授予特权的。在各地不同分支的族群中,遗存的有关信仰的历史层次不尽相同,纪念先祖的活动也各显特色,最多见的是祭祀人形的盘王。纪念活动有跳盘王、做盘王、庆盘王、调盘王、敬盘王等多种称谓,在属勉语系、自称为"勉"或"伏勉"的湖南江华、江永、道县等地,则已于1982年将过"盘王节"的习俗活动一订于每年十月二十九日举行。
虎形山花瑶的盘瓠信仰,自有其独具的地方特色,主要有二:(一)主要遗存于物质习俗的服饰习俗中;(二)表现为龙犬、非人形犬祖、人形盘王的多历史层次均有。与今天花瑶妇女服饰文化中盘瓠信仰不同,在节日活动中,却无祭盘王的"盘王节"活动,有的是当地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
第一个节日为"讨念拜"(意为月半的日子),农历五月十五-十七日于该乡水洞坪村举行,以奉姓为首主持。据说:明万历元年(1573年),数万官兵压境,瑶民建香炉寨等数寨坚守,与官兵相持三年半,后因中计被官兵攻破寨子,死者不计其数,血流成河,最后瑶民退入深山老林,靠采野菜、捕野兽充饥,誓死也不屈服。后来为纪念这一灾难性的月半,就形成了这个节日。
第二个节日为"讨僚皈"(意为避凶神),农历七月二日——四日于茅坳举行,由刘姓主持。相传元末,聚居于江西吉安府田卢一带的瑶族先祖,遭到官兵的屠杀,仅有躲在鹅颈大丘黄瓜白瓜地里的瑶民才幸免于难。为表永志不忘,后来不但形成了这个节日,并且传承下沈、奉至今人要过了七月初二这天才能吃黄瓜、白瓜的习俗。有的瑶寨老乡至今见了黄瓜、白瓜,还敬称其为"救命恩人",传下了永不吃黄瓜的民俗。
第三个节日也叫"讨僚皈",农历七月八日——十日于小沙江举行。传说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豪绅迫害回姓七姊妹,引起回姓的反抗。豪绅谎报瑶民想造反的军情,导致清兵数万前来镇压,各姓瑶民团结反抗,惨遭追杀,死亡惨重,乃至形成了"大杀江"、"小杀江"的地名,后因迁居该二地的汉民日多,为加强民族团结,才恢复了原来"大沙江"、"小沙江"的地名,并举行纪念集会,地点原在崇木函,后迁小沙江。
这三大纪念性节日,其社会功能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了这类节日的功能的一般发展规律。即由开始的祭祀死难亲人、缅怀牺牲的民族英雄,凝聚民族情感的功能;则后来结合现实生产、生活的新需要,日益生发出新的交流亲人、朋友、村社间的情谊、共商地区集群发展大计以及青年借机寻找终身伴侣等新的社会功能;又进一步在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指引下,有愈来愈多的汉族兄弟加入到瑶族同胞的节日活动中来,从而使三个本为瑶族群团的节日,逐渐演化为瑶、汉共同参与并日益强化其增强民族团结、活跃经济交流、进行科技宣传、开展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使这三个节日,成了虎形山地区多层次内涵,多功能性的民族大团结的全民性节日。
瑶、汉神龛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当你走进虎形山区的汉族村民家,就会看到几乎每家中堂都立有神龛,与汉族杂居或小聚居的瑶族,因受汉族信仰文化的长期影响,也有许多人家设有神龛。这些神龛,一般红纸上用墨笔书写着诸神神位,写者往往是当地被认为是有学问又懂得民间信仰的先生,一般是汉族的师公和会汉字瑶族的巴脉。
虎形山的神龛,是当地民众信仰观念的聚集点,比较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瑶汉族神龛,其共同点如下。
一、神龛分上龛与下坛。上龛又分两层:即道教至高尊神层和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诸神层。上龛第一层的道教尊神之位,代表符合是⊙。根茅坳村五组罗教荣师公的解释是:"○"代表八卦,"·"代表太帝,即太上老君。"⊙"是八卦加太帝,神位本来就很高,"√"就是更高位的了。虎形山村田垅组的卢锦文师公告诉我,书写这"⊙"符号时,要念咒语:"嗡嗡嗡嗡嗡,道法本无多,南船挂北河,总称一个字,降尽世间魔。"
二、上龛第二层的神位。一般正中处是:"本宗堂上×氏门中历代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有的正中处为"天地国亲师之位"时,往往在两边还要加写"×氏门中,普同供奉"字样,以强调对"亲"之敬奉,表达出的祖先崇拜是很突出的。横披是"祖德流芳"、两旁竖联为"敬天地自然富贵"、"奉祖宗必定荣华"等。
神龛正中除突出祖先崇拜外,也表现了对天、地自然神的崇拜。还体现了尊君国、敬师长的儒家观念。当地有一定影响的瑶族知识分子奉才保在其自写的神龛上,还特别在中位左侧写有"山东天子、孔子先师"之神位。至于一般神龛左右两侧其它诸神,佛教神最常见的是观音大士。其它道教与民间巫教的诸神。一般常见的有:五谷尊师神农皇帝,威灵显应南贤尊师,三界伏魔关帝圣君,财神大帝赵公元帅,九天司命太乙府君(或为灶王府君),还有南岳圣帝、南宫星君、北斗星君、地脉龙神等。
毛主席成神,其瓷制半身坐像置于上龛,与纸上书写的众神共享人间烟火的现象,在本区也可见到。若将这种革命领袖成神也算一类的话,那么神龛上龛的诸神,就堪称儒、道、佛、民间、革命五类神的五位一体了。
三、下坛所供,一般表达的是对土地神为主又兼财神的信仰。易见又较完整的写法是:中位为"",竖写:本宅下坛长生(左)兴隆土地、(右)瑞庆夫人(夫妻并列)之神位,其右侧上部写"东仓"、下部写"招财童子",其下画一"安"字。左侧上部写"西库",下部写"进宝郎君",其下画一"妥"字。两旁对联,右为"土能生白玉,包圆天地转,土煞藏中央。"明显地是重在五行的"土"字。
虎形山的土地神信仰,基本属于土地神的神格,则除主要是保护农业丰收外,还显出了财神、吉神的神性。这不仅反映在围绕土地神夫妇的"黄金万两"、"东仓"、"西库"、"招财"、"进宝"等字样中,也表现在下坛两侧的对联上,对联主要常见的除上述;"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外,还有"土生白玉无价宝,地产黄金有道财"等。而"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其吉神的神格。
四、而在更为偏僻的深山老林中,至今仍以狩猎为主要活路的猎户,其神龛又自有其特点。猎户过去主要供的是猎神张五郎而非农家土地神,并且有的就供在上龛处。现随森林的减少,老虎已难见到,野猪也为数不多,加以对野生动物的必要保护,所以可打的主要已只是野鸡、野兔等,因此,在他们的神龛上,有时见到的就是供上一簇漂亮的野鸡毛。如果是属梅山教徒的猎户,有时和职业行巫者一样倒立张五郎的木雕象是供在下坛的,这与汉族师公所解释的正相符合:即土地神位左侧的进宝郎君就是太上老君的女婿张五郎⑤。
在属虎形山文化圈的小沙江镇上,也有从事商品贸易的店铺,由于实用的需要,他们则不供土地神而供财神之位,神龛中间敬的是:供奉龙虎玄坛赵公财社位,右侧写"招财进宝"、左侧为"利市仙官"。在商品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今日,上龛下坛均强化财神信仰的现象,是颇富时代特色的。
五、在不少上龛二层的左与右上方和下方,还可分别见到古老的"昭"、"穆"、"簋"、"簠"四字。早在《礼祀、祭统》中就写着:"夫祭有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意即要按古宗法制度行礼古宗法制度规定: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而长方形的青铜器"簋"和方座圆口青铜或陶制的"簠",都是古代食器,《周礼·地官·舍人》中记有:"凡祭祀,共(供)簠 簋,实之、陈之"。说不定这还是当年明朝时汉人进山带进的古文化,后来经长期影响传播给瑶族,从而得以代代相承沿袭至今的哩!
虎形山的瑶汉族神龛,除了以上几点相同处外,还有两点独显地区和瑶族特色之处。
第一点:表达了当地瑶、汉民对祖先开辟虎形山之功永志不忘的信仰心态。根据两个不同民族的写法,可以归为三类:
(一)类:瑶、汉族共同赞颂瑶族为当地的开辟者。如瑶族大姓奉姓在自家神龛中位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写有:右为证盟有感瑶老阴司(应为"师"。)左为地主瑶老阴师。汉族也有的在神龛左下部写着:证盟地主瑶老阴师。
(二)类:瑶、汉并列,赞颂瑶、汉祖先共同开辟之功的。如:右写:证盟人,下面并排地写着巴脉与师公的称号或名字:瑶老阴师、杨君法义⑥。左写:地主,下面并排地写着两个民族的人名:王君十九郎、奉君三郎。⑦
(三)类:有的罗姓汉族神龛上,只赞颂汉族祖先的开辟之功。如右写:证盟人,下面并排地写着两个汉族的法名:罗法忠、罗法义。左写:地主,下面也是并排地写着两个汉族的法名:罗法明、罗法全。
应该说,(二)类的写法最合乎实情,民族团结共同开发虎形山、小沙江的主旨十分鲜明。(一)类的汉族承认瑶族为证盟地主,表示对最早来到开发虎形山的瑶人先祖的尊重,这是合乎实际的。因为瑶族自明初就进山开发此地,汉族则于晚一些才来到。并且,早期开山垦荒的多是瑶族,汉族除部分人外,不少开始是因作买卖才进山的。(三)类的写法有些欠妥。也许罗姓先祖也曾是虎形山的早期开垦者,但就全局整体看,未能写明对瑶族祖先的敬意则有欠缺。当与我同去流览神龛文化的瑶族朋友见到此龛时,就拉我快快离开,他的这种心理与神感,就是可以理解的。⑧
第二点:瑶族神龛上的祖先崇拜,还包括有对父母的敬供。例如:崇木凼村沈德清老人的邻居80多岁老太家神龛上,除右边写有父亲、祖父、曾祖、高祖等深姓诸先祖夫妇的神位外,左边还写供有岳母、深姑妹、岳父、奉成师这两个平行平列的祖位。这是当地汉族神龛上见不到的。写法正是瑶族特有历史社会民俗的真实反映,是瑶族接受汉族神龛文化后,进一步予以民族化的富有自己特色的内容。
虎形山的花瑶,现在一般已是男娶女嫁的婚俗,但婚姻仍多姑表亲。例如:沈姓家娶的妻子,不少是奉姓家的。而奉姓岳父的妻子,又多姓沈。此外,当前瑶家的户主,多为男姓,但也有少数是女性当家的。沈姓神龛上,不仅供沈姓先祖,连嫁过来的妻子的父母也上供,这被上供的岳母沈姑妹,说不定就是这一沈家嫁出的近亲。这与汉族那"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视出嫁女性为外人的观念是很不相同的,这是花瑶女性家庭、社会地位远较汉族为高这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由中也折射出了舅权大的影子。
曾在40年前访问过花瑶的曾宪老师告诉我:当年晚上,常可见女的不在家睡,而将猎刀(直的、弯的小刀)插入小腿部的绑腿,静卧山野草丛中,待有动静就伺机捕捉野兽。而不少男人则反而留在家中干家务。
近两年我的两次入山调查,虽已不见40年前的这种情景,但仍可感到瑶妇之能干与强悍,男人入赘为婿也是很习以为常的事,人们没有什么感到不光彩的这类汉族社会中常有的顾虑。
虎形山花瑶信仰文化的特点
一、崇拜对象多层次性
最古老的天地自然神的崇拜、盘瓠始祖的图腾神崇拜、对元代以来当地民族英雄的景仰祭祀、家族家庭祖先的敬供、当代革命领袖成神的信仰等,这些信仰的产生与传承,其时间的跨度,可以相距长达几千年之久。
二、共处诸神的广泛包容性
讲究追求来世幸福、宣传避世思想的佛教,通过观音老母大慈大悲救苦求难、普爱众生、人情味十足的形象,在民众神龛上,与追求长生不死、热心救世的道教诸神合拍;佛、道二教又以自己的"五戒"等教义、教规与儒家忠孝仁爱、尊师重礼的学说相协调;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神学宗教又要与本已深深扎根民间的民间信仰结合,以求能更好地为当地民众所接受;而民间宗教也需向神学宗教学习吸取;以求增强自己的活力;在当代,众多的历史神又能与新造出的革命领袖神友好地和平共处。以上种种关系的总和,也就自然营造出了满足民众多方面精神心理需求的"五位一体"的众神世界。
三、诸神神格的朦胧混融性
与神学宗教特别是一神教信仰的教徒不同,信仰多神的花瑶民众,对自己所崇拜的神仙、菩萨、圣帝、元帅,究竟何神属于何教,各神分管何事,一般是并不那么清楚的。诸神在花瑶的心目中,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融形象;是认为在必要时,只要自己拜一拜,就会禳灾解难为民造福的"你像我、我像你"的具有共同性的善神、吉神形象。所以,土地神就往往成了既能生白玉、出黄金,也能生万物、发千祥的多功能的全神。
四、拜神的现实功利性与调适性
花瑶的拜神心理,从远点说,是希望自己平日的善行、对神的崇拜与祈求,会为自己积功积德,最终能使自己好人有好报,消灾趋吉、平安幸福。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出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求医"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的。如求神能保佑自己的病快点好、家快点富、快点抱孙子、孩子上学能顺利乃至以打赢官司、能惩罚害人的权势者等等。总之,只要能有助于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急切需求或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要说是"五位一体"的神,就是"百教合一"、"百神一体"的神,也是乐于其向其祈求礼拜的。正基于此,所以在以打猎为生时就祭猎神张五郎,无猎可打转而务农时,就祭土地神,一旦离开土地去做生意了,也就更注重敬财神了。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调适性特点,在神为我用这点上,比神学宗教显出了更大的灵活性。
注释:
①此数字为1990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②沈姓,是《盘王卷牒》中千家峒瑶族十二姓中的显姓。
③在世界各民族中,持盘瓠信仰的有十几个民族。在中国,关于畲族的来源,也有持源于古越族之说的。④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君"之位。
⑤当地瑶族流传普遍的传说中,有太上老君女儿吉吉如令教沈丫乖与自己的父亲斗法,最后双双结为夫妇的情节,汉族的传说讲的是张五郎向太上老君学法时,和其女儿吉吉如令谈恋爱,后来结为夫妻。
⑥称瑶族师公为瑶老阴师(师,有时错写为"司")。杨君法义为汉族师公之名,汉族师公出师时,由师父赐给的法名,一定要在赐名中间加一"法"字。
⑦王姓为汉族,奉姓为瑶族,十九郎、三郎为梅山教习用的法名。
⑧关于神龛上述三类名字的写法,虽请教过当地的瑶、汉族朋友,但未及多作检验,若理解有不妥处,欢迎批评指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稿件单位:雪峰湖责任编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