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统一登记号: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根据《隆回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度县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隆财绩[2017]1号)文件精神,我单位认真对2016年度粮食生产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自评,自评结论为良,现将绩效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2016年度县财政年初预算的粮食生产专项资金项目安排方案,先后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县政协主席会议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县财政局隆财建[2016]7号文件下达专项资金计划800万元。专项资金计划情况:(1)双季稻生产资金计划246万元;(2)粮食(优质稻)产业化和三品认证资金计划244万元;(3)高产攻关与超级稻推广、高寒山区引种资金计划65万元;(4)粮食生产考核、粮食奖励资金绩效评估资金计划100万元;(5)粮食监测资金计划56万元;(6)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监管资金计划63万元;(7)产粮大乡扶持资金计划20万元;(8)场所补贴资金计划6万元。
(二)项目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粮食专项资金的投入,为我县粮食(优质稻)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圆满完成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成功举办全省超级杂交中稻种三产四现场观摩会,被评为全省高产攻关先进县、“种三产四”超级稻推广先进基地。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6万亩,秋冬种面积55.5万亩,其中种植双季稻24.2万亩,中稻33.6万亩,推广优质稻38.4万亩、超级稻35.2万亩、油菜8.08万亩、绿肥6.8万亩,粮食总产46.08万吨,总产值16.2亿元。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到位、投入情况
2016年我县安排粮食奖励资金800万元,项目资金全部到位,其中拨入县农业局658万元,相关单位142万元(县农机局30万元,县农技中心75万元,县统计局17万元,粮食主产乡镇财力补助基数20万元)。
(二)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1.双季稻生产。年初计划资金246万元,实际支出246万元。主要用于县双季稻办点示范的早稻良种推广,专业化集中育秧,软盘抛秧,早、中稻机播机插示范,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品种引进和对比试验,耕地地力提升和生物肥试验示范,稻水蟓甲病虫害防控,高产创建等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和17个乡镇双季稻办点示范的以奖代补。
2.优质稻产业发展。年初计划资金244万元,实际支出244万元。主要用于县优质稻产业发展的中高档优质稻品种的引进筛选和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环境保护等高产优质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富硒优质稻名优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稻认证和省、市龙头企业的申报创建及中国中部、湖南西部农博会组织参展。14个乡镇优质稻办点示范的以奖代补。
3. 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推广及高寒山区引种。年初计划资金65万元,实际支出65万元。主要用于羊古坳乡雷锋村、牛形嘴村的袁隆平院士16吨/公顷超级中稻高产攻关;金石桥、鸭田、司门前、羊古坳等乡镇的超级中稻亩产900公斤、800公斤的千亩、万亩示范片创建和26个乡镇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兑现2015年超级稻高产攻关奖励资金15万元及种植大户王化永攻关经费30万元。北面高寒山区乡镇优质粳稻、马铃薯和南面乡镇玉米等品种的筛选、对比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
4.粮食生产考核奖补及绩效评估。年初计划资金100万元,实际支出10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粮食生产的日常检查、定期督查、考核验收及遏制耕地抛荒专项行动。全省粮食生产奖励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和先进县的考核申报。2015年度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及超级稻高产攻关目标奖的表彰奖励。粮食生产领导小组风险抵押金的兑现和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
5.粮食监测。年初计划资金56万元,实际支出56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7个乡镇20个粮食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改善、物资补助、技术支持等扶持及良种推广、技术指导、日常管理等生产工作经费和调查、丈量、抽样、测产、统计等监测工作经费。
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初计划资金63万元,实际支出60万元,待分配3万元。主要用于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调研。全县土壤和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普查及结构布局。主要农产品日常检验检测,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执法,农资市场专项整顿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7.产粮大乡扶持。年初计划资金20万元,实际支出20万元。用于改善南岳庙、横板桥、北山、七江、六都寨等产粮重点乡镇的粮食生产条件。
8.场所管理经费补贴。年初计划资金6万元,实际支出6万元。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隆回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县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隆政办〔2013〕48号)文件要求,设立粮食生产资金专户、专账,实行专人管理;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控。所有支出由经办人核实,分管领导审核,分管财务领导审核,农业、财政共同会审。项目实施单位申请支付项目款,须提供手续齐全合法的付款票据,做到了专项资金由实施单位按照实施内容和资金计划的准确使用。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项目组织情况分析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粮食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办点示范、财政投入、技术指导、目标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下达2016年度粮食(优质稻)等四大主导产业四项特色产业发展任务的通知》(隆办字〔2016〕3号)和《2016年隆回县粮食生产实施方案》(隆办字〔2016〕18号)等发展粮食生产红头文件。做到了提早研究规划、科学部署安排、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形成了以点带面,左右纵横,上下联动的粮食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建立健全了粮食产业发展四个长效机制:一是行政首长负责机制。成立了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产业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办点机制。实行双季稻、优质稻、秋冬农业等粮食生产办点制度,形成了县直相关单位联乡办点,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直单位和乡镇干部联村、村支两委干部包干的工作机制。三是奖惩机制。把粮食生产纳入了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对粮食生产工作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得力,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的,一律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四是帮扶指导机制。实行农业专家分乡镇巡回技术指导,基层农技指导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育秧主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责任制。
(二)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县农业局、财政局作为项目管理部门,对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全面履行监管责任:一是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定期不定期检查项目进度情况,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并及时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二是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督促项目单位做好已建设实施项目的后期维护管理,确保正常运行,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项目绩效情况
项目绩效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双季稻扩面显著。全县完成双季稻种植面积24.2亩,其中集中育秧办点示范面积3.05万亩,比计划增加1.6%。落实绿色高产创建万亩片2个,其中高平、七江、六都寨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江未等20村实施,连片面积10578亩;山界、桃洪镇、三阁司万亩示范片在落马等23个村实施,连片面积10872亩。落实37家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大户,育秧示范点28个,办点人员419人,其中领导干部7人,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各206人。采购早稻良种8.9万公斤,软盘118万片,硬盘7.1万片,营养土10.5万公斤。全年双季稻增产360万公斤,降低生产成本1020万元,总产值1.87亿元,农户增收3155万元。二是优质稻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县完成优质稻办点示范2.5万亩,推广高中档优质稻19万亩,比计划增加26%。依托湖南省隆平高科有限公司、湖南省青山梯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浩天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完成订单富硒优质籼稻8万亩、粳稻2万亩,亩平增收520元/亩。南面乡镇发展优质晚稻、北面乡镇发展优质中稻、高寒山区发展优质粳稻,打造富硒优质稻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全年优质稻增产840万公斤,增值2768万元,总产值8.76亿元,农户增收9100万元。三是超级稻高产攻关稳步推进。今年我县为加快转化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关成果,利用“种三产四”项目平台,打造了5个亩平产900公斤千亩示范区,2个亩平产800公斤万亩示范区。同时,继续在羊古坳乡雷锋村、牛形嘴村实施2个百亩片16吨/公顷超级稻高产攻关。2016年度全省超级杂交中稻“种三产四”现场会,于9月6日,在我县胜利召开。全县推广超级稻35.2万亩,增产稻谷1815万公斤,农户增收4305万元。四是旱粮作物稳中有升。全县完成玉米种植面积12.1万亩,同比增长0.4%,落实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全县培育30亩以上大户1476户,流转耕地面积12.2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户4户;完成水稻集中育秧服务10万亩,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服务8.1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110万亩。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全年出动877人次,出动车辆216台次对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农资市场进行检查整顿。检查规模生产单位89家,全年共抽检蔬菜、水果样品5336例,其中超标58例,超标率为1.1%,低于上级要求4%的控制率,全县没有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抽取种子样16个,查处违规种子726余公斤,抽取肥料样61个,查处劣质肥料29500公斤,农药抽样13个,查处不合格农药271公斤,立案查处12起,批评教育65起,为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七是在省粮食奖励资金绩效评估中取得实效。在全省评比中,取得全省第三名的傲人成绩,奖励资金稳中有升。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检查自评,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稳定,形成了投入和收入剪刀差,使农民种粮效应逐年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普遍认为种粮的效益比较低,种一亩双季稻按正常产量900公斤/亩计算,收入2340元,种子免费不计,化肥、农药及育秧材料需850元,翻耕、收割650元,仅收益840元,两季用工21个,平均日收入40元,如果遇上自然灾害可能减产或完全绝收。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农田基本设施还比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渠道无法使用,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资金还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零星抛荒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人多地少,40岁以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农村务农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力严重不足,导致耕地抛荒、一季稻插花、产量偏低、质量安全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考核的矛盾。一是17个双季稻生产乡镇有十多个生产烤烟,在产业布局上有冲突。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对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实行卫星定位监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统计局对产粮大县实行定点监测,共随机抽取17个乡镇20个村,以此推算全县粮食产量,其中双季稻乡镇有14个村,给我县粮食生产考核带来极大压力。二是种播面积、粮食总产、商品率是决定是否进入产粮大县的三个重要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各占25分,后者占50分,我县为争取国家贫困县,2011年种播面积和产量调减到100.7万亩、45万吨,比2007年118万亩、47万吨分别减少17.3万亩和2万吨,人口从110万增加到120万,按国家人平用粮400公斤标准计算,粮食商品率成负数,影响产粮大县地位。
(五)土地流转政策亟待完善,产业化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多数农民以自保吃饭为前提,尽管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但目前我县许多自愿从事种粮的合作社和专业户耕地流转非常困难,加上资金、技术等原因处于观望状态。粮食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制约了品牌提升和市场的扩大。
六、有关建议与请求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战略层次的提升和发展粮食产业方式的转变,我产粮大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如要确保我产粮大县地位不动摇,树立好现代农业强县的典型形象,不仅要加强行政保障措施,更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预计上级拨付我县粮食发展奖励。专项资金2900万元,如按原计划安排800万元,仅占总资金量的27%,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战略思想显然不符,特别是要求进一步加大、加快我县超级稻高产攻关、优质稻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不符。
请求,在原有粮食发展专项资金800万上追加200万元,共计1000万元用于发展粮食产业。
(审核:范中军 阮红华)